
编者按:官渡之战是汉末曹操、袁绍两大势力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那么双方决战的地点为什么在官渡?曹操在此战中又是如何取胜的?袁绍又到底输在哪里?除了曹、袁两人之外诸如刘备、刘表又在此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初,此时袁绍对公孙瓒的战争已经接近尾声,而曹操的势力也快渗透到黄河岸边。这对共讨董卓的昔日盟友正处在无形的对峙中。双方也都明白战争已经一触即发。
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名门,曹操与之相比虽然不久前剿灭了吕布实力有所增长。但其不仅出身“赘阉遗丑”,所占的河南地也因为董卓等人的长期战乱根本无法供给足够的军粮。


面对这等状况袁绍这边却在为是否先出兵而争吵。比如监军沮授反对此时出兵。因为沮授认为与公孙瓒的战争刚结束,此时应该抓紧恢复民生,然后趁着剿灭公孙瓒向天子送礼,曹操要是敢阻止就能“师出有名”。
然而“师出有名”的言语却激怒了出身名门的袁绍。因为袁绍之前有恩于曹操,曹操却在拿到天子这张牌后以天子的名义来命令他。所以在他看来曹操“迎天子”实为“挟天子”,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由此他的另两位谋士郭图、审配便极力主张出兵,并且还以吴越春秋时吴不灭越却为越所灭为例。袁绍也正合此意,于是便分了沮授的兵权:将原属沮授的兵权一分三的将剩余部分分给了郭图、淳于琼。
而这样的“党争”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此后的袁绍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战开始了外交的准备:对江东孙策、荆州刘表、南阳张绣都派去了使者。
而曹操这边同样也在外交上做足了功夫:以天子的名义让江东孙策接受了“诏安”。而荆州的刘表则便是中立,因为此时的他刚被孙策击溃根本无力出兵、巴蜀刘璋与张鲁也正在互相牵制,西北面的马腾、韩遂也在钟繇的劝说不但不不急于东进,还给曹操送来了战马。
甚至连仇敌张绣也在其谋士贾诩的劝说下在月前也归附了。(事后曹操给贾诩封了执金吾,这也是当年董卓给丁原封的官)
在军事上曹操也是率先发起了攻击:黄河北岸的黎阳渡口。
黎阳渡此处位于并州、冀州、兖州之间的河内郡。而在不久前该郡郡守张杨被部将刺杀。于是趁着该郡内乱曹操便先一步攻下了河内郡。但也并没有继续向北攻占袁绍的地盘,因为虽然与袁绍开战只是时间问题,但在没有做好全面战争准备时马上就与其开战并不明智,有一个河内郡做缓冲为今后的战争争取时间才是近阶段曹操应该最该考虑的。

而且曹操还派刘备前往淮南阻击称帝失败后想与兄长会合的袁术,但这样的部署却很明显忽视了刘备的野心:此时发生了董承刺杀曹操的事件。若非有许褚护驾,曹操可能就毙命了。
而刘备可能也“涉嫌”参与其中,却因正好被曹操派出而躲过了一劫。因此前脚离开曹营的“皇叔”,在得到了袁术突然病死的消息便后脚就攻占了自己曾经据守的徐州。随后还准备向豫州东部的郡县发起攻击。

大战在即自己却后院失火的曹操只得在郭嘉的建议下亲自率兵火速向徐州发起了攻击。
至于曹操本人之所以选择亲征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就刘备的了解:既然刘备正准备攻打豫州,那短时间就不会修城防。而且如果与袁绍的战役开打那徐州就必须安定。反过来对于袁绍而言此时的徐州却并非首要目标,所以袁绍就算真的大军压进也不见得会分兵救援徐州。
听闻曹操这番举动后,袁绍的谋士田丰劝他赶快进兵许都(今许昌),然而袁绍虽然没有听从建议,但还是派出了以颜良为前锋先行攻打官渡北部由于禁、刘延镇守的延津、白马两个渡口。
好在此时刘备的实力远不如曹操。再加上他的军队里还有不少本来就是原本曹操的兵。于是次年的200年一月曹操便重新占领了徐州,刘备在向袁绍求援未果后只得投奔了袁绍。替刘备断后的二爷虽然演义里以“身在曹营心在汉”为目的降了曹操,但实际上成了俘虏。而得胜后的曹操连许都都不回直接去往了官渡。
那么到底什么原因让袁绍犹豫了呢?关于这个疑点有以下两种解释:
年末年初时间段的黄河可能在冰封期,这样的天时的确不利于大兵团调动。
袁绍攻许都的目的是为了废汉献帝,因此就需要既懂汉朝律学、又有名望的人辅佐他。因此他任命的军师是当世大儒郑玄,但此时的郑玄年事已高已经卧病不起。对此袁绍就只能等。
但不管这么拖,二月间袁绍终于亲率步兵十万,骑兵一万南下。而最终决定出兵的理由很大程度上源于建安七子中的陈琳写的一篇《讨曹操檄文》中大骂曹操给袁军涨了很大的士气。(曹操的头疼病居然都被这篇文章治好了)
此后不久袁绍出兵夺回了黄河北岸的黎阳,并在此屯扎。然后制定了从黎阳南下攻打白马渡、延津渡、然后取阳武攻官渡的作战计划。
那么官渡到底在哪里呢?


官渡的具体位置是在今天的河南中牟。汉末的此处本来只是个渡口,因为靠近鸿沟而得名官渡。袁绍如果要南下就必须经过黄河、濮水、鸿沟等大型河流。
这也表明了曹操是在充分考虑了从河北到中原的河流走向后才选择的最佳防守位置。因为这些河流既是天然的阻击防线,同时也是可以拖住袁绍后勤的关键。
除此之外官渡三面环水:北为渡口、东西各有中牟泽、圃田泽为天然防线。因此袁绍如果要自北向南发起攻击就只有先强行渡河,然后在其正北面狭窄处再发起强攻。
因此曹操制定的策略便是逐步后撤、诱敌深入再寻找战机。

只不过曹操既然要诱敌那么就必须先打几个小胜仗,为此他把目标定在了早就开打的白马、延津两处。
使用的计策则是“声东击西”:命乐进去增援延津的于禁。随后二人便突袭了黄河以北并击破了袁绍的30多个据点,袁绍便派兵前去增援。见到袁绍中计后曹操才驰援白马。在前锋关羽、张辽的突袭下,正在攻打白马的颜良战死。
然后曹操却没有固守白马,而是将当地物资连同平民一起撤往了延津。袁绍得知后感觉自己吃了哑巴亏,便派文丑追击,随行的还有关羽的兄长刘备。
但是文丑遇见的情形是追击路上根本不见曹军,只见到遍地从白马撤下来的物资。于是袁军士兵开始“放飞自我”,随着袁军“缴获”的物资越来越多却也越来越深入曹操布下的伏击圈。等到曹操命令发起攻击后,已经进入伏击圈的文丑战死。
然而此时的袁绍虽然在此次前哨战中折损两员大将,但依然占有兵力、后勤的绝对优势。因此曹操还是按照原定计划将在许都外围布置防线:夏侯惇被曹操派往了敖仓、孟津一带驻守许都西部。
曹仁驻守许都的卫城阳翟(今河南禹州)。曹洪、满宠驻守许都南部的宛城、汝南。原青州方向的臧霸则得到了增援防守袁谭。

但如此部署下来曹操驻守官渡的兵力便只剩下2万。
在前哨战中吃了亏的袁绍不久后开始反击。首先击溃的便是镇守延津的于禁、乐进。而且两人溃败后还遭到了袁军的追击,此后不仅丢了延津、连后面的几个据点:原武(今河南原武)、濮阳(今河南濮阳)都被袁军攻克。
七月袁绍已经攻到了阳武,此后曹操便只能和占领官渡以北大部区域的袁绍展开了胆战心惊、且又漫长的拉锯战。
而此时袁绍到是收到一个好消息:许都东南方汝南的黄巾军降将刘辟准备反曹。其实要反曹操的书信袁绍早就收到了一大堆,但考虑到汝南是袁绍的老家,这就更加引起了他的重视。那么该派谁去接应呢?
按照袁绍的逻辑这个人应该是刘备。因为袁绍帐下的谋臣武将中把曹操恨之入骨的,且具有一定号召力同时本身能力也不差的也只有刘备。也就是说袁绍犯下的错其实和曹操一样,只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曹操还有挽救的余地,而袁绍没有。(其实袁绍也可以派袁谭前去,但为什么是刘备不是袁谭请看本文的总结部分)
然而对于曹操来说这已经是刘备第二次给他来背刺了,可这次更加凶险。此时前有袁绍大军,如果自己的后方再不稳就有可能满盘皆输了。于是曹操当机立断派出了曹仁领兵前去“平叛”。好在刘备在遭到了曹仁的突袭后再次溃败。
其实刘备之所以会败的这么快,主要是因为袁绍派给他的军队肯定不会听他的话,在这种指挥不动局面下,刘备就需要重新整合汝南当地兵马,但曹操不会给他这个时间。
那么汝南距离许都已经不远了,刘备能不能用“皇叔”的身份来影响到汉献帝呢?其实这也不行,因为除去皇叔这个身份是不是仅存在演义里不说,可就算是真皇叔,他此时代表的却是袁绍。而前文提过袁绍是主张废帝的,因此汉献帝对其态度是抵触的。
而此时前方的袁绍已经趁曹操分兵之即开始全力进攻。在攻破了鸿沟防线后曹操大营已经直接暴露在了袁军的面前。由此双方的阵地战开始了,而为了增加攻击力度袁绍还将袁谭调到了官渡。
具体到攻击的战术则是“天地双飞”:一面在曹操大营周围筑起了土楼,然后便整天居高临下的朝曹营射箭一面挖地道。曹操便只得以投石机和在大营附近挖壕沟应对。如此进攻虽然进度缓慢,但随着袁绍的步步紧逼,曹操只得将曹洪、曹仁等人招到官渡大营共同参与防守。

而久攻不下后袁绍选择了在曹操后方骚扰其粮道。同时派败退回来的刘备再去一次荆州联络刘表。如此一来官渡之战最大的配角刘备算是脱身了。(其实此时的刘备不管在哪个阵营都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虽然此后的他再也没机会去往中原,但如果他不南下也就没有后来三国的那段历史了。
但刘备的南下对于袁绍是双刃剑:刘备此时不仅对整个战场形势了如指掌而且刘表又是皇亲,两人若是联手北上攻打许都那么虽然会让曹操有足够的理由回防,可万一发生刘表先一步拿下许都迎天子那袁绍、曹操岂非成了鹬、蚌?因此对于袁绍来说既希望曹操分兵又必须在其分兵后快速击破官渡。

到了九月曹操由于后方粮道被袁绍不停的袭扰以及之前刘备将战火烧到了自己的大后方而开始缺粮,但是如何过冬就成了曹操、袁绍都必须考虑的问题。曹操当着士兵的面“承诺”15日破敌。但实际上曹操已经有了撤兵的打算。此时荀彧却从后方给曹操送来了书信:希望曹操继续坚守后出奇兵致胜。
而曹操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袁绍的问题。因此袁绍在运粮的路上派了大将韩猛、淳于琼。
但这个消息被许攸带给了曹操。其理由是许攸原本想向袁绍献计派偏师偷袭许都,不料袁绍非但不用此计还疑心许攸和曹操是故交的关系,再加上后方的审配居然把许攸的家属关了起来。于是许攸无奈只得转投曹操。
对于此时的曹操来说许攸就仿佛救命稻草一般。而且许攸带来的情报更是袁军屯粮所在地:韩猛所在故市与淳于琼所在乌巢的具体位置。虽然袁绍帐下的沮授曾建议在乌巢外围再加派守卫。袁绍却认为乌巢在自己大营的后方,曹操就算想要偷袭除非正面攻破自己的大营而未加重视,但还是给了淳于琼1万的兵力。
而许攸在投曹后使得这个重要情报被曹操所获知。虽然曹操的众将士认为这是袁绍让曹操自投罗网的计策。可荀攸、贾诩认为偷袭乌巢可行。于是曹操为了验证情报的准确性曹操便派徐晃前去故市,而韩猛在徐晃的偷袭下很快被击溃。
对此虽然是曹操又胜了一回。但是袁绍后续只要加强戒备那么偷袭截粮道这样的战术便不会再有第二次施展的空间。而曹操此举并不是打草惊蛇,只是为了验证了许攸的情报。验证完后便果断出击:亲率5000人打着袁军的旗号赶往了乌巢。

这种主帅亲往的行为就是告诉众将士自己去拼命了。因为曹操在赌。但仗打到这个份上也只有赌了。
等到袁绍得知后居然又开始犹豫不决。因为此时武将张郃建议回救乌巢,谋士郭图却建议趁曹操分兵主攻其大营。本来这两个建议采纳一个袁绍也不至于大败。可他偏偏两个都采纳:
派武将张郃攻打曹操大营,另派少数骑兵回救乌巢。这个决定其实非常糟糕,因为袁军长时间都未攻破曹操大营如今要在当下就攻破,张郃又何如能短时间完成这样的任务?而且派去的增援乌巢的骑兵又是哪些人?
如果光看袁绍军队构成,那么相当一部分骑兵都来自新占领的幽州。虽然幽州有一部分人是主动投靠的。但并不能排除有公孙家族的旧部。
但曹操并不知道来的援军是哪些人,因此此时的处境比袁绍更凶险:镇守乌巢的淳于琼还在苦苦支撑等待援军,如果袁绍此时派援军夹击曹操,那么曹操可能就命丧乌巢了。由此双方的决战便是与时间赛跑:曹操赌的是在袁绍攻破自己的大营前可以攻破乌巢。而袁绍赌的是在攻破曹军大营前乌巢可以守住。
最终曹操大营在曹洪、张辽等人的坚守下挡住了袁绍的这最后一波进攻,而袁绍派给淳于琼的援军基本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由此曹操便顺利攻破乌巢后一把火烧了袁绍的粮草。
如此一来袁绍就只能面对前方攻击曹营失利,后方粮草被烧的局面,战败就成了定局。

袁绍、曹操是故交。但两人的为人处世有天壤之别。最典型的就是对待天子的态度上袁绍是想要废帝。反观曹操却能很务实的将天子迎入许都。
没了天子这张牌也使得袁绍在官渡之战前的外交活动不能顺利进行,而曹操却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外交准备,只是偶然疏忽才让刘备有了机会,由此双方还未开战,袁绍便已经在政治、外交上陷入了被动。
更不可思议的是袁绍集团内部居然在开战前搞起了“党争”:沮授主张缓进,郭图、审配主张速战。然而这还是其次,更让袁绍费心的其实是“家务事”:外甥并州刺史高干对于南征并不积极,因为袁绍的继承人怎么也轮不到他,因此高干便以防范太行山的黑山军为由没有出兵。
次子袁熙才能平庸被留下守幽州。三子袁尚到是很得宠,所以被袁绍留下和逢纪、审配一起守大本营冀州。而在众兄弟中长子袁谭行政、军政经验都很丰富,对于南征也最积极。
因为这时他可以凭军功夺回继承人的机会。但问题是袁绍本人并不希望袁谭立功以威胁到袁尚。所以不仅开战后没有让他南下汝南,甚至最后攻打曹营,也放着亲生儿子不用却用张郃。
如此一来袁绍集团在开战前其内部已经矛盾重重。
反观曹操不仅上阵亲兄弟:曹洪、曹仁在此一战都表现出色,别的文臣、武将也无派系,如此便无“党争”。唯一的遗漏可能就是刘备这个人。
其实从曹操的用人来看,不仅张辽、张郃等人是降将,甚至荀彧、郭嘉等人也是先从袁绍,后仕曹操,何况曹操其实还收留过刘备。因此在曹操看来刘备是可以“信任”的。

而从刘备一月“反叛”,袁绍是二月出兵来看,只要刘备在徐守坚守哪怕多一个月,曹操也会陷入两难境地。要知道当年曹操打吕布的时候,又是围城、又是水淹,最后还是吕布集团搞内讧才让曹操拿下了徐州。
除此之外,曹操与袁绍还存在兵力上的不对等。因此在战术选择上袁绍可大胆分兵。而从后来的结果来看的确是曹操比袁绍先一步陷入了缺粮的困境。然而袁绍眼看就要把劣势搬回来的时候居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许攸和审配、张郃和郭图再次“党争”。
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袁绍的决策:张郃建议回救乌巢那就应该干脆派他去。至于最后攻打曹操大营就算自己不去同样可以派袁谭去,这样至少可以保证士气不低落的同时能够发起不间断的攻击。
但是袁绍最后居然让张颌去进攻打曹操大营,这样一来甚至建议去攻打曹营的郭图就会在事后将失败责任全部推给张颌:张郃作战不利才没有攻破曹营。张郃回去就会被问罪,于是张郃干脆不回去了,因为他就地直接降了。
更糟糕的是派去乌巢的援军居然是对自己恨之入骨的幽州骑兵,要知道这些人中的公孙瓒旧部巴不得袁绍早死。而对于淳于琼来说自己有1万兵力足以撑到袁绍援军的到来,但如果来的援军是曾经的仇人,那本方士气的崩盘就是只在眨眼之间了。
这种内部都统一不了又何如能一致对外?
所以官渡之战最终成就的只能是更为务实、更能知人善用的曹操。


参考资料
古籍
《三国志》《三国演义》《后汉书》
现代书籍
《地缘看三国》温俊轩著中信出版社
《袁本初密码》罗三洋著台海出版社
《魏王曹操》关河五十州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三国争霸》渤海小吏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